2014年,他信、英拉到广东梅州祭祖
历史沿革
客家人旅居海外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唐禧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占广州,社会动乱,广东人逃避海外。
据1940年版《华侨名人故事录》记载,南宋末年,梅县松口人卓谋等随宋军到崖山,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兵败宋亡,卓谋与十多位幸存者乘木筏漂流到东南亚(印尼加里曼丹)定居,为有史可查的梅县旅海外华侨。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埔肖晚、程乡(梅县)林朝曦与饶平张琏为首的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后为戚继光所败,不少人逃入印尼。
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郑成功举义旗抗清,镇将江龙、偏将罗宏(均为大埔人)等率领义军几千人,随郑成功到台湾,以后不少人辗转到南洋各地。海上武装首领林风(饶平人),于明万历二年冬率领战船62艘,步卒、水军各2000人,妇女、工匠近2000人,从澎湖列岛往菲律宾,遭西班牙殖民者阻击,林风余部至万历五年溃散,不少部属流散到东南亚各国定居。张琏、林风流散到东南亚的部属,半数以上是广东人。
客家人大量移居海外是在清康熙朝解除海禁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开始中暹大米贸易,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通商,清政府由海禁政策变为对外开放,承认“契约劳工”,准许洋人在通商口岸设“洋行”,殖民者在中国大量掠夺华工,运往东南亚各国及南北美洲等地,进行“契约华工”(即猪仔)贸易,乃至1860年汕头开埠,客家人出洋与日俱增。
泰国(THAILAND),古称暹罗(SIAN),1939年更名为泰国,总面积5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00万,华侨、华人约500万。
展开全文
客家人谁最早抵达泰国?据《客家》杂志载,“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闽西汀州客家商人谢文彬,因贩盐下海,遇大风漂至暹罗,后就在暹罗定居,改名美亚,出任该国岳坤(相当于中国古代‘学士’),这大概就是最早到达东南亚的客人。”
据1989年修订《丰顺县志》载,《汤坑区陈氏族谱》:“石湖乡肇吉公房派下十二世陈宏谋,在暹罗万磅设寿元堂药行。”“考宏谋兄宏昭生于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据此推算陈宏谋出洋当在1750年前后。”这是丰邑客家人最早的旅暹文字记载。
徐南通(丰顺人),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 在汕头乘红头船出洋,经数月飘流,遇险幸存,在安南(越南)登岸,后徒步抵暹罗,寄居于曼谷万帽街。
客家旅暹闻名的伍氏家族,其旅暹始祖伍淼源(生卒年月不详,梅县人),据称汕头开埠后,伍淼源与澄海人许必济等在航行南洋线的红头船上工作多年,后定居暹罗曼谷,其子伍佐南,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暹罗。
丰顺籍被誉称为“廊主詹”旅暹华人詹采卿,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暹罗,其上祖旅暹当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
暹罗南部宋卡府重镇合艾开埠功臣谢柩泗(梅县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旅暹。
国父孙中山随从侍卫功臣张鉴初(丰顺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旅暹。
泰国前总理他信、英拉,兄弟姐妹9人,是泰国第四代华裔客家人。他信排行老二,中文名丘达新,英拉排行第九,中文名丘英乐。
他信、英拉的高祖父丘志勤带着妻儿抵达暹罗不久,其妻刘氏和儿子丘士情水土不服,相继患病,丘志勤只好留下小儿子丘春盛在暹罗,自己则带刘氏和丘士情重返故里,世代以农为生,后来丘春盛与泰国当地女子娘通里成婚后生下他信、英拉的祖父丘阿昌。丘阿昌移居清迈,经商致富后从政,并在1939年报考军官学校时按需要改用泰姓“西那瓦”。他信、英拉的父亲奔历·西那瓦曾两任国会议员,后弃政从商,在清迈开办电影院、咖啡店、加油站、车行等;母亲叫黄金里(又译黄金垒),祖籍梅县松口梅教村。
以上均为有史可稽的旅暹客家华侨、华人。
出洋原因
早期客家人出洋的原因各异,改朝换代、政治迫害、战乱天灾,民不聊生、耕地奇缺、生活贫困;卖身契约、猪仔劳工、出洋贸易、自由移民、投亲靠友、继承产业等因素,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改朝换代、政治迫害;逃命求生、飘洋过海。
据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攻陷大埔,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再陷大埔。太平军骁将康王汪海洋(1830-1866),同治四年(1865年)统率近十万兵力,从江浙至江西福建进入嘉应州后,被清军派兵重重围困。1866年1月28日,为冲出重围康王率太平军精锐出梅城北郊佛子高、黄竹洋猛攻清军。在梅县城东指湖顶被叛徒指认,清军集中数十支火枪火炮轰击,康王中炮落马,于当晚不治在仁风楼身亡,死时年仅36岁。康王殉难后,强敌四围,偕王谭体元和剩下的太平军数万弟兄陷入绝境。1866年2月7日夜(农历十二月廿二日)偕王谭体元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全部太平军,悄悄撤离仁风楼从西南门出城,开启西南门渡梅江(浮桥),由小密走黄沙嶂,与清军相遇于黄沙嶂,全军覆没。
清延实行血腥屠杀,捣毁洪秀全在梅县的祖屋祖坟,株连斩杀洪氏族人及亲朋友戚友,幸存者多被迫逃亡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其中马来亚华侨先驱叶亚来(1837-1885),就是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亚谋生的。
耕地奇缺、暴敛横征;天灾贫困、民不聊生。
客家人“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山高水冷,物产不足,交通不便,加之历代战乱,灾荒,许多乡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出洋谋生。”
据1987年统计,梅州地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山地点77.5%,耕地占9.1%,总人口411.8 万人。丰顺县总面积为2691平方公里,山多田少,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面积 29.12万亩,总人口551518人,人均耕地面积0.53亩。
据《丰顺县志》载:“丰良镇莘坡人吴信南,其父吴世齐,叔父吴世炉,早年逃债南洋,死在外国。其本人全家11口,只五分地,租耕十多亩,一年交租14担,入不敷出,又还不起债,只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契约卖身出洋,时年41岁。他到马来亚霹雳橡胶园当苦力,从早到晚,所得无几,整整六年,只寄二元回家。过度的劳累,使他染上肺病,后被解雇,在贫病交加中死亡。”
土地奇缺,难于养活村民,据印尼《勿里洞契约华工访问录》载,丰顺人罗朝阳,汤南区汤坑围村人,一家11人口,佃耕地10亩,年成好时,交租后一年只有四个月口粮,靠借债做工度日,20岁时(1918年),由揭阳新寮乡一位姓黄的“客头”带往香港,与荷兰人开的一家公司签订契约,到印尼勿里洞玛纥当矿工。”
梅州地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天灾频繁,饥荒鼠疫祸害,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据《丰顺县志》载,19世纪末至20世纪近百年间,这一地区较大的水灾、地震、鼠疫、台风、旱灾饥荒20多次。最严重一次,是 1943年(癸未年)5月大旱数月,无法耕种失收,大饥荒,尸横遍野,逃荒江西87户,248人,在江西卖掉儿女9人,饿死9人,失踪9人。
卖身契约、猪仔劳工;血泪历史、苦难无穷。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岸通商,准许洋人在能袖口岸设“洋行”,殖民主义者为掠夺东南亚各国的资源,开发美国加州的金矿,建筑太平洋铁路,开发秘鲁的鸟粪及古巴的甘蔗种植,大量掠夺华工,进行“猪仔”贸易。其手段极其狡诈和毒辣,大肆拐骗和掳掠华工,其情境极为悲惨。
据《古巴华工口供册》载:“徐立生供:丰顺汤坑徐屋人,本业田工,时年24岁,被人哄说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赴夏湾拿。又《古巴华工呈词节录》载:丰顺县人钟春、钟日均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赴古巴夏湾拿的“契约华工”。 据《丰顺县志》记载:“邓屋乡第十五世陈声荡旅居高棉后逝世。陈琼章,汤坑莲塘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卖(猪仔)到印纪棉兰市日里烟园当苦工。因身材高大,被荷兰殖民主义者看中,委任为管工大队长,管辖数千工人,势力颇大积资不少。他经常往返汕头,引带(猪仔)。于宣统年间回乡,接引了东里陈潘鱼,大罗黄超华到印尼。”
投亲靠友、自由移民;继承产业、创基湄滨。
据史料记载,自12世纪中叶起,中暹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当时主要是江浙闽人进行丝绸及瓷器贸易,继之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开始的中暹大米贸易,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贸易盛况空前,从事贸易人员有不少滞留定居下来。
雅片战争后,为开辟南洋蛮荒,掠夺资源,需大量的劳工,出洋人数陆续增多,已有先辈在洋,投亲靠友,仰仗同乡相帮,自由移民,谋求事业发展,发淘金梦,或继承产业者为数不少。据广州中山大学师生对粤东、闽南人民出的原因调查,投亲靠友占19 .54%,求事业发展的占2.87%。据《丰顺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丰顺人出洋人数不多,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1953年仅24人,1955年62人,1958年7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审批直至1978 年后,才放宽审批出国条件。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限额移民入境的政策。从1979年至1987年,全县出境共1850人(含旅游探亲人数),大都是为了与家人团聚或继承产业而出国。
从事职业
客家人梯山航海,万水千山,出洋谋生,其起程时,唯一的“行李”是只手提“市篮”、腰围 “凉帕”,抵达侨居地后,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白手创业,充分体现客家人的创业精神。
旅暹客家人从事的职业,多数首先从做“碌将”或种植农作物开始,积蓄小资本后,继之经营小商贩、小生意、小手工业,再至从事工商企业,逐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迄今客家人在泰国从事的工商业,尤以皮革、纺织、金融、铝制器皿、油业、木材、树胶、五金制品、钢铁、房地产、建筑、种植等工商企业,均有不少企业成为泰华工商企业的翘楚,或执人牛耳,或独占鳌头。
泰国20世纪中叶以前以农业立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品大多籍进口,乃于1961年至1966年,泰国实行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除大力发展农业外,加速工业发展,工业始步入发展的轨道。到1967年至1971年,泰国实行第二期经济建设计划,政府大力扶助民营工业发展,工业飞速进入高科技的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客家人在泰国开创有许多著名的工商企业。梅县籍伍氏家族伍班超经营的泰华农民银行,成为泰国第二大银行,拥有国内分行260家,国外分行有伦敦、汉堡和纽约三家,对泰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业还有丰顺县籍丘细见经营丘细见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是泰国数十家金融证券公司能经受得起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冲击屈指可数的金融企业之一,现每年还有数亿铢的盈利。
泰国的皮革业,可以说客家人一枝独秀,特别是丰顺籍的客家人,目前,泰国的皮业基地北榄府30公里和34公里两处占地8百多莱,135家现代化皮革工业,绝大部分是客家籍人经营。
纺织业以丰顺、兴宁籍人经营为最,粗略统计大、小共400百多家,占泰国纺织企业绝大部分。
丰顺县籍丁家骏创办经营的泰油贸易有限公司,其企业供应泰国石油机构辖下1000多个油站,年经营油量达4万多吨,属下员工近三万人,执泰国油业之牛耳。
佼佼客人
伍淼源(生卒年月不详),梅县人,幼年家贫,1860年汕头开埠后,他与澄海人许必济等在航行南洋线的红头船上工作多年,后移居暹罗曼谷,初当酒店“碌将”,略有点积蓄,创广源隆商行经营木材致富,荣获暹王御赐“蓝三”姓,成为泰国蓝三家族始祖。
伍氏热心公益,1904年,他与刘继宾、高晖石等倡办曼谷天华医院,曾任该医院董事多届,他出资倡办伍氏宏育小学,购地创建客属山庄华人公墓,使终有所安。在祖籍地梅县出资修松口学堂。
伍佐南(1879-1939),伍淼源之子,出生于暹罗。早年助父经营广源隆商行。继承父业后,不断扩展商务,如辗米、锯木、轮船、保险和长途汽车等业,并经商国际出口贸易,分公司或代理处遍及上海、广州、汕头、梅县、香港、吧城、星洲、印度、古巴、南非和伦敦等地。他创办的蓝三森林公司,是当时华侨经营唯一公司。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赴暹从事革命活动,伍佐南曾前往会晤,并募集资支持辛亥革命。其热心公益事业,倡办天华医院西医部、进德华文学校、扩建客属义山庄及神庙等。在祖籍地梅县多次捐款修缮松口高等学堂、倡办沪上中华职业学校、溪南公学和宏育小学等,1903年购大批泰国米运回乡赈灾。伍氏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天华医院董事长、泰国客属总会主席、泰国红十字会董事长等职。1939年10月在私邸遇刺身亡。
伍佐南(1879-1939)
伍东白(1901-1951),伍淼源之子。幼年就读溪南宏育学校,后进广州岭南大学,继赴法国巴黎攻读法文,再转赴德国(DRESDEN BRAUNSCHEIG 德累斯顿 不伦瑞克工业大学)大学攻读化学,学成返泰,创“伍东白洋行”,注册“伍东白有限公司”,经营出入口货,并投资上海“裕昌有限公司”,兼营米、木、树胶等土产出口,再创“东升米业公司”、“东南木业公司 ”、“东暹树胶公司”,成为泰国有数之巨商。
抗战胜利,为利侨汇,伍东白设民信汇兑部,在香港、汕头、松口设分公司,此后集资创办“厚生实业有限公司”、“厚华制冰厂有限公司”和“先灵有限公司”均任董事长,为吸取外国经验,扩展商务,先后赴香港、上海、广州以及美、法、德、瑞士、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和地区考察,返泰后,营业迅速扩展至内地合艾、清迈、呵叻等府设“伍东白公司”,商务发展神速。
伍东白除潜心商务外,还致力于社会公益及国家事务活动,历任泰国客属总会主席前后计十五年,而荣任永远名誉理事长,进德学校、客属公立医院等董事长、中华总商会常务执行秘书、中华中学、华商中学、暹罗红十字医院、天华医院、华侨医院等董事。伍氏对泰华侨社公益事业贡献良多;对发展泰国经济作出贡献;对泰国社会福利事业鼎力赞助,功绩卓著,荣获泰九世皇蒲密蓬•阿伦耶勒陛下御赐四等白象勋章及三等皇冠勋章。
徐细养,字仁杰,号炎辉(1851-1932),丰顺县人。家境清贫,十六岁乘木舟南渡,经两月余的漂流,才抵暹罗。初为“碌将”,经过奋斗,后于曼谷三聘街创“徐荣丰”号代理德国出产缝衣车,当时被誉称为“荣丰车”,后再创办银信局,代理收汇侨批而成巨贾。
徐氏身居异域,殷怀故乡,曾先后汇巨款回家乡置良田,建荣丰屋。其热心公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梓资助创办东海学堂,1925年资助丰顺一中建“暹侨堂”,1931年捐资建汤坑中学“炎辉礼堂”,曾两次获暹政府颁发奖章。
詹采卿(1878-1963),祖籍丰顺县汤坑。1878年出生于暹罗,幼年回乡读私塾,18岁返暹,初于“成顺利”当“碌将”,后在泰北规模最大的森林木行任司理,继之获得姑母之关系(其姑母乃暹罗五世皇的内务部长披耶亚林之夫人),获得暹政府准许专利承办全泰北各府酒廊专利权,分支酒店遍布网帕、清莱、清迈、喃邦各府,被誉称为“廊主詹”之绰号。继之扩展商务至创办火砻多处,专营粟米,事业鼎盛。历任清迈、喃邦、喃奔、清莱四府火砻工会主席。
詹氏热心公益,在暹罗捐资倡办华文学校和网帕华人义山;在祖籍地丰顺县1925年捐资扩建丰顺一中“暹侨堂”校舍,1931年捐资建汤坑中学新校舍,对汤坑红十字会、金汤小学均认赠年捐。1922年荣获暹罗皇御赐“坤銮”爵衔,同年又获赐白象勋章,暹罗皇游喃邦府时,获赐同车出游殊荣。1950年获赐“曼谷泰”勋章。
谢枢泗(1886-1972),梅县人,泰国南部的开埠功臣,被誉为“合艾之父”。
谢枢泗(1886-1972)
谢枢泗19岁旅暹,初在曼谷当“碌将”,24岁往泰南,在碧差武里府铁路局任职,继被委任为一地段的工程总经理和巡检官,续承包办几个地段的工程,在积蓄资本后,1951年在合艾购得大片地皮,兴建商店、市场和火车站,再扩展开锡矿和橡胶种植园,建设三条以谢枢泗命名街道(即今宪法路),还开辟修建街道和公路干线34条,横街24条,为开辟泰南重镇合艾埠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氏本着“穷则自洁其身,富则兼善天下”的宗旨,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大力创办医院、学校、慈善救济院、公墓和体育场等公益事业。为表彰谢氏开拓合艾的丰功伟绩,1929年暹罗王赐予“坤宜发贞那空”皇族爵位(相当于男爵),1932年获赐三等白象勋章,平生共获御赐银质和别针式勋章卅多种。谢氏于1972年逝世,享寿86岁,泰皇御赐圣土卜葬于合艾市谢枢泗公园,1986年9月1日,即其诞辰一百周年,合艾市议会塑造的谢枢泗铜像竖立于芝兰纳宽体育场,以表彰他的功绩。合艾市政府并定9月1日为合艾市开埠纪念日。
徐锦荣(?-1950),蕉岭县人。乃合艾侨商徐玉山哲嗣,开发合艾作出贡献者徐子亭令侄。弱冠南渡来泰,初经营小生意,后代理亚细亚油业,复代理南洋烟草公司烟草,业务蒸蒸日上而成巨贾,其经营皮,购地甚多,几乎占合艾埠之一半。徐氏平生热心公益,先后献地给合艾新旧校址、国光学校、中华商会(即中山纪念堂)、合艾国美疗养院、中华义山、合艾客属分会后楼及合艾各神庙等,献地广阔,价值连城,对合艾侨社及社会作特殊贡献、深得埠众各界人士敬仰。1996年元月18日,合艾国光中学新校舍落成揭幕;为纪念徐氏功绩而竖立徐锦荣公伉俪纪念铜像,供人们瞻仰。
张鉴初(1887-1965),丰顺建桥人,20岁旅暹,张氏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暹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参加潮州黄岗、广西镇南关起义。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他以敢死队身份参加,后随革命军粤军第四军进粤东,光复潮州、汕头,1912年5月15日,荣获广东军政府授予勋章和奖状。后张氏被保送同盟模范军校训练,毕业后被委任为孙中山随从侍卫,因护卫有功,孙中山书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嘉勉。
讨袁失败,张氏重返暹罗彭世洛府开设金行及杂货店。1937年抗战爆发,张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泰政府驱逐出境,经缅甸、云南辗转至重庆,被聘为国府华侨委员会顾问,国府主席林森书赠“品似梅花香在骨,人为秋水淡为神”。后自重庆返故里,被推举为丰顺县战时动员委员会和民众抗日救国委员会主席。
抗战胜利,张氏重返泰国,复操前业。 张氏平生热心公益,参与创办彭世洛醒民学校、华侨义山,荣获泰皇室赐予男爵衔和勋章。张氏在梓先后捐资建丰顺一中、汤坑中学、广育小学、球山中学、倡建建桥乡油塘高桥等公益事业而留芳百世。张氏于1965年5月5日于彭世洛府寓所逝世,享寿82岁。
徐思华(1913-1986),丰顺人。1930年经汕头买棹南渡暹罗谋生。初当“碌将”,1936年以小本在曼谷耀华力路填港开徐进华两合公司,自谋打白铁业。抗日战争期间创设徐进华铝厂,抗战胜利后又在曼谷孔堤乌桥创徐进华二厂,并奠定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其工厂出产的铝制品器皿,鳄鱼商标,产品款式新颖,坚固耐用,畅销国内外,享誉东南亚,成为泰国铝制品工业权威。
1961年又在新城工业区创徐进华铝片厂,扎平板铝厂,泰亚洲钢管有限公司,并增设曼谷钢铁厂,进入重工业行列,产品有各种铁条、钢管,遍销东南亚各国,对泰国经济繁荣作出贡献,成为泰华有名的工商业家,荣获泰皇御赐勋章。
徐氏热心公益,与昆仲在梓创建规模宏伟、设备完美“侨思学校”,捐资建成丰顺人民医院手术大楼及扩充医疗器械设备,捐资建丰顺县华侨中学,以后又是重建华侨中学发起人之一,捐建汤坑至楼下坝道路和桥梁以及其它公益慈善事业,其美誉留芳故乡。徐氏任泰国丰顺会馆建馆主任,泰国丰顺会馆永远名誉主席、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等职。徐氏于1986年10月1日,于曼谷寓所逝世,享寿74岁。
丁家骏(1909-1997),被称为泰国的石油巨子,丰顺人,为清代名臣丁日昌后人。1952年,丁家骏赴泰国定居,创办泰油贸易有限公司,并获美国宾赛名牌润滑油及西雅图巴达石油公司在东南亚各地的代理权。1985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润滑油及油脂调和厂,成为泰国最大的油脂供应商,估计家族财产约有3亿美元。丁家骏曾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著名侨领、实业家、慈善家,为慈善公益事业及泰中友谊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丁家骏(1909-1997)
所作贡献
泰国的客家华人,以其刻苦耐劳,勤俭持家,战天斗地,勇于开拓,白手创业的精神著称,在泰国成家立业。其对侨居国,开荒辟埠、创办企业、繁荣经济、抵御外侮、争取独立均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爱祖国、爱家乡。支援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均作出巨大的贡献。
对侨居国泰国的贡献。客家人顽强勇于开拓,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合艾仅是一个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小镇,由于谢枢泗、徐锦荣等一批客家拓荒者的到来,对开拓合艾市的功绩,有口皆碑:1913年谢氏买下了该市地皮建筑商店、街道、道路;1914年承包了南部铁路的建筑,继之围垦种植树胶,开发锡矿,于是该市日益发展,而成为今天泰南一个旅游胜地和商业林立,仅次于曼谷、清迈的泰国第三大城市。
1958年,泰国曼谷市政府为了美化市容及扩展交通,市长乃参南下令,限制在半年内,孔堤地区全部制革、制皮业迁出孔堤。在皮业公会的领导下,孔堤区全部皮革业迁往北榄府挽蒲三十公里和三十四公里两处建立新皮革工业区,当时此地段是海边一片荒芜、积水的沼泽地,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经过数十年的顽强奋斗,投巨资建废水处理工厂,引进先进的制革机械,成为世界级现代化皮革工业区,这些皮革企业绝大部分是客家华人及其后裔经营,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想而知。
据《广东省志·华侨志》载,“兴宁人素有织土布和制作藤器的技术,许多人挟技出洋,为侨居地(泰国、印尼、越南等地)织布和织藤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贡献。”
对泰国工商业发展的贡献,泰国前发展部长乃朴·沙拉信,曾在丰顺华侨工厂揭幕大会上致词说: “华侨在泰国从事发展的工业者很多,如纺织业、制皮业、苛性钠工业,等等,这些工业产品,都是为泰国人民所需,每年为泰国节省很多外汇。”
客家华人对侨居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客家华人在泰国创办华文学校,如1913年创办进德学校;1925年办懿德女校、异民学校;1928年办中华学校等等。据统计1928年至1933年泰国华人创办391所华校中,客家华人办的有8所。
对祖国中国的贡献。客家梅县籍华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建梅江、锦江、梅东三大桥。丰顺籍华人,1903年在县署办“鹏湖书院”,为丰顺设学堂之始。1906年徐氏华侨创办“东海学堂”。1925年旅暹华侨捐光洋4435元,在丰顺一中建“暹侨堂”教学楼。1928年至1931年,旅暹华侨捐光洋10355元建成“汤坑中学”,为当时最具规模的侨建学校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捐人民币一亿六千多万元,兴建学校、医院、修筑道路桥梁等。其中兴建学校202间,面积达19万平方米,投资金额就达一亿二千万元,仅丰顺中学投资金额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及教育基金五十多万元;投资兴建医院购置医疗设备资金一千万元,仅人民医院就投入了六百多万元;修建大小桥梁113座;修筑道路二百多公里,金额达二千多万元,其余福利事业一千多万元。”
泰国客家华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给祖国和家乡以不同形式的支援。他们支援辛亥革命,投身抗日战争,关心桑梓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视振兴祖国,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辛亥革命时期,泰国华侨张鉴初、冯灿利(丰顺籍人),在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感召下,弃商参加辛亥革命,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暹罗分会,是该会最早的盟员之一。此后,从事华侨事务工作,贡献良多。1937年,“七·七”事变后,冯氏配合泰国侨领蚁光炎先生等爱国华侨,积极发动华侨捐资,支援抗日,支持和组织帮助华侨青年奔赴祖国参加抗战。1939年,日军南侵泰国后,大肆搜捕支援抗日的爱国侨胞,同年十一月,爱国侨领蚁光炎先生被杀害,冯氏被捕入狱,监禁两月后,被逐出境。“国将不保,安有家焉?”冯氏回到丰顺,即离别妻小,北上奔赴抗日前线,后入川,曾任广济服务所所长。1940年12月24日至1944年9月5日,被委任为国民参政会之华侨参政员,抗战胜利,续被委任前职。后因国共和谈破裂,失望之余,遂于1948年重返泰国。
在抗战救亡烽火的感召下,泰国丰顺籍爱国青年徐思恒、徐秋章、徐同湖等人,怀救国大志,以大无畏精神,毅然经云南奔赴祖国抗战前线,在长沙战役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徐思恒身负重伤,为祖国抗战胜利而立战功。
泰国著名侨领丁家骏,弃商从军,于军事委员会受训,后任中校翻译联络官。
泰国爱国诗人徐东星(丰顺籍人),感于国亡何而有家,义愤填膺,参加抗战,八年浴血沙场,历任军师旅团部军医主任,随军医院院长等职,官升中校。
吴剑锋(丰顺籍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忠贞许国,偕夫人张秀贞,前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地,深入敌后工作,建立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从泰国回国参加游击队的丰顺籍华侨有:冯汉帮、冯碧然、冯木生、蔡培松、徐棚梅、谢云卿、马德琼、刘雪诗、刘明等二十多人,投身祖国的解放战争。
客家华人所作的贡献,绝非仅上文所述,只因笔者所能阅见的资料所限,只作抛砖引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泰国客家华人的历史,是一部飘洋过海血泪史、艰苦奋斗史、白手创业史、无私贡献史、崇高爱国史、爱侨居国史、与泰国人民友好相处史和泰国人民共同开发史。愿泰国客家华人、华裔、发扬客家精神,为泰中友谊,为复苏泰国的经济作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