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电脑最近中招了吗?
WannaCry 爆发之后,三天就锁住超过 30 万台 Windows 电脑,据说造成 80 亿美元损失。
这不是唯一针对你的数字世界发起的攻击。IBM 去年年底一份报告说,大约 40% 的垃圾邮件中都包含恶意程序。
不止是电脑,Android 病毒的类型也已经超过 3000 万种。
被认为更安全的 iOS 也曾被攻破,苹果去年紧急打了补丁。这次 WannaCry 就有攻击苹果操作系统的可能,苹果随后提供了 23 个 iOS 和 macOS 的安全补丁。
而互联网公司自己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没消停过。今年初,有人发现支付宝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修改好友的账号密码。通过“选好友”和“选买过的商品”之后,就能顺利登录然后用二维码付款消费。
58 同城也出现过简历泄露事件,700 元就可以采集全国的简历;优酷遭遇过“上亿用户账号”的泄露。
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摆脱数字化,不管财产损失还是数据丢失,都是件麻烦事。
一般人出门会锁门、从银行取了捆钱知道不要捧在手上往外走。数字世界里也一样,没有理由不去保护自己的数字世界。
值得保护的数字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 和钱有关的。可能是信用卡、网银、支付宝,也可能是购物网站的密码。
2. 重要的隐私。私密照片、身份信息、聊天记录……没人想让这些东西落入别人的手里。
3. 工作和生活积累的成果。从过去拍的照片到熬夜做出的 PPT。
展开全文
4. 没那么重要,但丢了会让你不爽的东西。这可能是攒了好多年的电影,也可能是花钱配置好的软件。
而我们推荐这 7 个保护隐私信息安全的技能,大多不会占用太多的学习成本。
管理密码还是最重要的,但可以抓大放小
管理密码还是最重要的,但可以抓大放小
一个关于密码的迷思是,为了让自己记得清楚,我们倾向于把账户设置成相同或相似的密码。有时候为了便于记忆还会加入包含个人特征的字母和数字,比如生日或者电话号码。但这显然不够安全。
复杂的密码会提高安全性,但也不能一直用着。密码的使用习惯比密码本身重要。
重要的服务不要和其它服务使用同样的密码
我们不用费力保护每一个服务,一些不重要的论坛、网站用同一个密码问题也不大,但最核心的几个服务需要有独立的密码。比如微信和支付宝,它们可能已经掌管了你大部分的财产和社交关系。再比如网银、工作邮箱。
注册这些互联网服务的时候尽量用邮箱,而不是更方便的手机号登录。当手机号和其它个人信息一同泄露,有可能帮助诈骗者编出更好的故事。即便用到邮箱注册,也尽量避免使用和邮件相同的密码。比如为了看网络小说注册的账号和 163 邮箱用同一个密码,一旦发生撞库就会有很大风险。
密码托管谨慎点,或者用指纹
如果不想用复杂的服务去托管密码,记在纸上也比桌面上放个 txt 文档安全。(当然,有点技巧,比如只记录密码,不记录服务名称和邮箱),如果你使用指纹识别手机,也可以考虑尽量用指纹登陆、支付。现在不少应用已经支持指纹。这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省事。
开启两步验证
同样的,不少服务也已经使用了两步验证或者授权验证登陆。尽管通过短信的两步验证也有被攻破的风险,但有它远比没有安全。
确保手机号是新的,不要在应用以外输入验证码
这是一个经常被忽视但是重要的部分,一旦密码忘记你需要这两种渠道追回密码。所以记得保证它们时时畅通、经常更新。另外,也不要回复任何类似验证码的信息,有用户被人利用验证码的回复攻破了手机号码,偷走了所有存款。
尽量少在网页上交易
不用网页的原因在于,有人会用一个钓鱼网页伪装成淘宝或者京东,不加辨别你就可能把钱划给小偷。你经常使用、一直还活跃的电商其实不多,下载它们的应用相对比较安全。偶尔需要支付的,最好是跳转到支付宝、微信支付,不要在网页上直接输入卡号。如果要海淘,用支持 PayPal 或者 Stripe 支付的网站,你的信用卡信息也会更安全一点。对于不常用的海外互联网服务,可以考虑买充值卡消费——同样是为了减少信用卡信息泄露。
信用卡管家和自动记账工具都要谨慎
最保险的当然是用银行的官方应用。如果觉得这些官方应用实在太难用,可以试试官方微信公众号,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在公众号里添加了查询账单等等简单的功能。
照片不要备份在移动硬盘里
照片不要备份在移动硬盘里
在所有日常所有的电子资料里,照片可能是你存在手机或电脑里量占储存空间最多而且最看重的资料。
它是一堆平日里被你存在手机或电脑里,但可能又不会太在意的数据。但哪天要是手机或电脑真丢了或者出问题,又没有做好备份,只能追悔莫及。
备份到移动硬盘不是个好选择。移动硬盘数据损毁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大科技公司数据中心丢失数据的可能性。今天几乎所有做云计算的公司都在多个地理位置备份数据,确保地震、海啸之类的重大事故也不会影响用户存储的信息。
对于这部分信息,一个比较好的建议是储存在云端。
身份信息,比你想象中更容易被别人拿走
身份信息,比你想象中更容易被别人拿走
智能手机比以往的任何设备都更全面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个每天都待在口袋里的设备,能够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将你的隐私信息泄漏出去。关于怎么保护互联网隐私和习惯,看看以下几点。
不要图省事用 Wi-Fi 应用
Wi-Fi 万能钥匙看起来是个方便的工具。它的原理很简单,有用户使用时,应用会收集这部设备连接过的所有账号密码,并存储在云端供所有用户使用。其他人遇到密码库中的 Wi-Fi 账号就能自动填充密码连接上网。但方便的代价是隐藏的风险。一旦你允许万能钥匙自动联网,就等于把设备暴露在复杂的环境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连接到含有隐患的公共 Wi-Fi 。
出门用手机热点上网的成本已经很低,更省事,也比公共 Wi-Fi 更安全。
涉及到身份信息都留个心眼
很多互联网服务已经需要实名认证,但其实在不是必须项的时候,你可以不用那么诚实。注册各种账号的时候如果实在不想用邮箱注册,微信能提高安全性。这是因为它的登陆系统只授权名字和头像,对方能获得的信息比较少。
还有,办理各种证件的时候往往需要复印身份证、户口本、护照等等证件,在复印件的关键位置标注上这张纸的用途,也就能有效避免别人拿去用作它用。
安装应用前,看一看应用权限
在手机上,应用想要获取信息也必须要经过你的同意,所以安装应用的时候别闭着眼就点“确认”,多花一点时间看一下应用的权限列表吧。iOS 上,当应用提示说需要读取你的联系人资料或者地理位置信息的时候,想一下自己用这应用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需要让它看到这么多。
聊天也是可以备份和加密的
聊天也是可以备份和加密的
还有一项被我们忽略却容易产生风险的数据:你每天都产生的聊天记录。
微信是需要你自己备份的
最方便的是微信电脑客户端,今年 Mac 和 Windows 的版本都增加了备份到电脑的功能,你可以用它上传或恢复手机里的聊天记录。
如果你对安全特别在意,微信以外有很多选择
即时通讯应用 Whatsapp 和 Telegram 采用了端对端加密的方式,可以保证安全。这种端对端的加密方式能确保只有用户和消息接受者能读取信息,其他第三方包括 WhatsApp 都不能看到用户的聊天内容,每一条消息都会生成唯一的安全密钥和安全锁。
工作文档,最好同步到云端
工作文档,最好同步到云端
为工作和学习保管的文件,一旦丢失可不是感到遗憾那么简单了。就像这次的 WannaCry 病毒,实际上如果平时有自动备份文档,锁住一台电脑问题也不大。
工作文件还是同步保存比较好
如果你是 Windows 用户,比较简单的一个办法是使用微软自带 OneDrive 服务。它带有分享功能,只要在“共享”页面添加需要分享人的邮箱就可以了。同步后你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文件。不过它们都需要你掌握科学上网的办法。
整个电脑的备份,也可以定期做一下
整个电脑的备份,也可以定期做一下
手机和电脑都有备份都办法
现在,大部分的手机厂商已经在系统内置了备份程序,只要手机有足够的电量,并且连着 WiFi ,就能快速上传通讯录、短信等资料,照片、应用之类的备份通常也都包含在其中。等到更换设备,云端的备份会自动把这些内容同步到新手机上,甚至应用产生的使用数据。
鉴于可用的网络云盘服务越来越少、它们本身也并不安全,如果你的备份需求比较高,我们建议还是放一份到本地的电脑上,再给电脑做备份。(也就是备份的备份……)如果用 Mac 电脑的话,你可以很方便地用 Time Machine 备份整个电脑的数据。中间差了几天,也可以靠互联网服务自己的同步功能补上。
移动硬盘备份前,记得加密
移动硬盘的确不是备份的最佳选择,如果把全部家当都存放进去,硬盘本身一旦丢失、损坏、被盗走,等于所有资料倾家荡产。如果一定要用,它可以在之前的几种备份方法之外充当补充,但记得给硬盘加密。如果你使用 Windows 操作系统,把硬盘连接后可以用自带的 Bitlocker 对文件做加密处理,不需要第三方软件。Mac 本身也可以通过 Bitlocker 加密硬盘,这能避免别人绕开操作系统看到电脑里的东西。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升级你的系统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升级你的系统
对 Wannacry 病毒来说,其实感染前的一个安全补丁就可以有效把它拒之门外,病毒的攻击正是基于 Windows 的系统漏洞。就好比疾病疫苗,你需要在病发之前就有准备。
所以置办一台红鸟健康云手机就显得很有必要,让它随时随地对8项身体体征(血压、血氧、血糖、呼吸率、心电等)及紫外线、温湿度等环境指数进行监测,不仅如此,该手机还与国内多家知名健康服务商合作,提供挂号、医生咨询、体检、海外医疗等健康服务,可以说提供一站式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这种全闭环健康云生态系统,在中国慢性病人群不断增加的当今和未来,意义不容忽视。
毕竟类似与蔡桓公与扁鹊的医患故事发生时,谁都觉得蔡桓公傻,觉得他可笑,错把名医的劝谏当做杞人忧天,可当今世上,类似于蔡桓公这样不注重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不相信日常的健康护理是最大保障的人,等到病症来势汹汹时再去就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更多大健康资讯,科技前沿信息,请关注红鸟健康云手机(redbirdhealth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