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赫上《拜托了冰箱》因为提到了前妻许婧,直接就上了热搜。
你看,虽然陈赫在娱乐圈发展的势头好像没有受到出轨的影响,但“许婧”却成了陈赫的敏感词。只要这两个名字重新摆在了一起,就是逃不掉的热搜以及翻不完的旧账。
即使有的网友表态“各过各的生活,不需要再相互打扰”,但还是有网友揪着出轨不放,在陈赫和张子萱的微博下坚持不懈地痛斥着他们的“罪行”。
如果让还没来得及关注过他们三人的故事看到,想必会以为陈赫和张子萱是犯下了极其对不起许婧的错,才会被网友翻来覆去的骂。
但让网友难以原谅的是既然已经离婚了,为什么捂着不说还和前妻上节目秀恩爱。让网友难以释怀的是之前刷屏的14年的爱情长跑,怎么说不见了就不见了。
前有《爱情公寓》里的“好男人”曾小贤的荧幕形象,后有刷爆朋友圈的14年爱情长跑,在所有人都以为陈赫就是那个专情顾家的绝世好男人时,他离婚了。“啪”的一声狠狠地甩了坚信谁出轨他都不会出轨的网友一巴掌。
在网友的印象里,陈赫应该是面对诱惑能坚守自我的那一类人。他没有做到,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就应该“不可饶恕”,从此“出轨一生黑”。
¤
@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在网上做过一个测试,问题是“当一个人面对足够大的诱惑时,他不一定能忍得住。”选项有两个。
A选项是同意,B选项是不同意。
最后结果出来没有太出乎意料——
有四千多人选了同意,认为面对诱惑能把持住自己的主要原因是诱惑不够大;有两千多人选了不同意,认为不管诱惑多大总能把守住。
这个问题也会被当成“道德的试金石”拿去考验自己的另一半。如果另一半选了A,会觉得他是一个不会努力去约束自己欲望的人;如果另一半选了B,有的人会认为他还是太单纯,不懂得真实的社会有多残酷。
用问题去测试的方法比真的用闺蜜去测试另一半的做法看上去理智不少。
受网上盛行的“考验另一半对诱惑的抵抗能力”风潮影响,生活里真的有不少人要自己的闺蜜去测试另一半的定力。经住考验了,皆大欢喜;没通过考验,分手了不说还会自我安慰“幸好提前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但这种做法真的很傻很天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这不代表面对诱惑他真的能承受得起,尤其是当你去考验他的时候。这是对他的不尊重,也是对你们之间感情的不尊重。谈恋爱已经很不容易,没有必要非要人为的制造困难。
人都有欲望,但都有底线。最好不要去试探和挑战一个人的底线,结果不一定是你想看到的。
理智和欲望做搏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平时很多事上都能把持住自己的人,在诱惑面前未必能战胜欲望。
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劣根性,只是隐藏的深与浅的区别。
¤
这个选择题其实也能反映出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涉及到心理学中所提及的归因方式。
有网友在做出选择时,留言说“不是没有放荡的机会,只是没有出现让你安守本分的人。”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外归因的结果,将所有的原因、结果、影响都归结到外部因素,从而忽略了自己内部的欲望和能量。
还有人留言认为“这种事情需要分人。淫荡的人不需要诱惑就会出轨,坚定的人就算是面对天大的诱惑都能坚守自我”。这类人更愿意把原因归结到“人”身上,相信事在人为,在很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忽略客观事实的存在。
举个例子。
在房产证上要不要加女生名字的事情上,内归因的女生往往会认为加不加她的名字都是男生一句话的事情,不愿意加不过是因为他爸妈不同意罢了,都不愿意为了她去和父母坚持其实就是不爱她了。
这一套逻辑下来,听上去是那么个道理。但实际上,女生可能并没有用心的去留意过男生在家里是什么样的状态,他和他父母相处是什么样的模式,他目前有没有能量去对抗父母的意志?所有这些客观因素在女生的眼里都不值一提。
在要求男方的态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男方所处的客观环境下能否达到你的要求。
还有一种会觉得人一次不忠,百次不用。
只要他出轨了,那就意味着这个人作风不行,他这个人就不好。如果你觉得这事特别分人,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习惯性的采用了分裂的保护机制,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很客观的看待一个人。
这种保护机制形成时间比较早,比如一两岁的时候,会觉得妈妈给我好吃的,妈妈就是个好妈妈;妈妈今天没有给我买吃的,妈妈就是个坏妈妈。在这种心理机制的影响下成长,你的心理机制没有跟随你的年龄而成长,很难很完整、全面的去看待一个人的人性,容易以偏概全。
还是举个例子。
很多人认为林丹为国争光,羽毛球打得那么好,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他是个“好人”,觉得谁出问题他都不会出问题。所以当林丹出轨的事情被爆出来之后,很多人就觉得不能相信爱情了。觉得林丹在男女问题上怎么会出现问题呢?一定不会的。所以当他出现问题之后,你的世界观就崩塌了。
但人性很难从侧面去简单的评价,人性的复杂也很难再用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来区分。
比如《琅琊榜》里的谢玉,在灭掉赤焰军时心狠手辣、坏事做尽,让人痛骂认为属他最坏,可是在后面看到他对长公主的一往情深时,又很难再简单的说“他就是个坏人!他再深情也是个混账!”
再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混杂了观众的憎恨、唏嘘、同情等各种复杂情绪于一身。他溜须拍马、媚上欺下,坏的让人想痛打一顿出气。但当观众知道他为什么“坏”的时候,所有的恨都变成了一声叹息。
正如一个网友给@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留言时所说:
随着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越来越多,就越来越讨厌站在道德角度去评判人和事。说白了很多人的行为都有他们的不得已。除非是侵犯了法律的底线,为什么要冠以好与坏的名声?我从来不说自己是个好人,是因为我知道所谓好人的对立面不是坏人,是那些手持利剑却从不伤人的人。
人性是多么复杂而难以捉摸的东西,“你未必是好人,只是没有机会放荡”是说人性,“我抽烟喝酒烫头,但我依然是个好女孩儿”依旧在说人性。
当我们用道德标杆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不如先来评价一下自己。我们的本我、超我、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该如何正确对待我的欲望?单方面强行压抑欲望就是一件好事吗? 你所有关于人性的疑惑,或许都能在@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的直播间 #你未必是好人,只是没有机会放荡# 得到想要的答案。
资料来源于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
联合国际心理协会,汇聚顶尖心理学专家顾问和优秀心理咨询师团队,打造“线上疏导、线下咨询”的服务平台
欢迎下载APP【红豆Live】收听精彩栏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请添加微信公众号【红豆Live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