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杨新海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强调以人为核心和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存量发展新阶段。在存量时代下,苏州也进行了基于存量的城市更新制度的建构、盘活土地价值的探索,用更新“反哺城市”。
近日,本刊专访了业内前沿专家——苏州科技大学杨新海教授,聚焦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主题,从新时期城市更新在规划体系构建、更新方式转变、空间资源平衡和统筹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为未来城市更新规划实践提供经验与启示。
01
城市更新的当下语境
当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苏州在发展中寻求土地资源盘活的重要方式,是城市沉寂区域焕活新生的途径,更带来城市空间结构自我优化和提升内涵的契机。城市更新经历了保护与改造共存、大规模改造、改造与保护并重三个阶段。杨新海提到,当下的大部分更新工作都是基于区域项目本身利益发展诉求的研究,而基于片区整体发展,通过统筹多个更新项目来兼顾公共利益、城市交通、城市产业、市政基础设计的城市更新,仍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展开全文
进入存量时代,很多城市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大考验,城市更新由此成为了城市的重要工作。杨新海指出,当前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其实还是在用增量思维去应对存量语境下产生的问题。但是,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退二进三”“退二优二”,旧有的增量思维导致城市更新脱实向虚,这些都是短视行为。城市更新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改善人居环境、更新陈旧的设施、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传承文化传统、增强城市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促进城市文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更长远和更综合的全局性目标。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增量发展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一些弊端,造成一些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的问题,现在需要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城市更新行动,来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这些应该要从城市整体发展层面上去实践和探讨。站在城市全域发展视角,一个区域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整体性空间和整体功能提升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城市社会和全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联。在这样一个多维度和多系统交织的大背景下,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一种区域性建设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全面的调节机制。
02
城市更新不可只“头痛医头”
目前,城市的土地存量已十分有限,未来将向更新寻求发展空间。杨新海表示,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破解城市问题的关键,对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拆一些再建一些,甚至是建筑原地拆建这样的简单思维。“现在已经是存量更新时代了,所以一些区域在拆除后,原来的用地指标要优化到其他地方去,全域统筹用地指标,去完善城镇结构。”
杨新海还强调,城市更新不可只“头痛医头”,只解决局部的、单一的问题。“低效用地拆迁后,重建的内容需要经过全域统筹,首先要清楚这个地方缺什么,需要补什么。而不是说拆了这块地,怎么建能够带来GDP,怎么样能够增加产出,就怎么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归根结底还是增量思维,城市更新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
苏州目前正转变以增量扩张带动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加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和提升效率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提质增效发展之路。杨新海举例说,如古城区的城市更新,不只是改善老街坊、老居住区的环境,而是从全域人口、产业、旅游、交通等多方面整体考虑城市的建设密度和强度,强调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不断促进古城区活力提升和持续发展。
不难看出,对苏州来说,区域性更新应该从全域格局看待城市发展诉求,这是产业要素重新集聚、城市空间重新架构的过程,应该处理好原有用地指标的重新布局的问题,也要引导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兼顾好城市的全面发展。另外,还应处理好基地原有文化对城市历史记忆保存的问题,保护好城市原有文脉,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03
把城市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当前,有机更新的内涵已经拓展至社会、环境、产业、经济等综合、整体的领域。“埃列尔·萨里宁提到的城市有机理论,以及其他学者探究的有机规划,都是从生命有机体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杨新海表示。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是一种非常态化的状态。这种发展表现为大拆大建,使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于上千年的东西彻底改变。这种发展状态在城市变革阶段也许是必要的,人生病要治,大病要大治。但是一个治病不能只治专科不顾其他,就像城市出现了问题,需要全方位的进行优化和要素补给,才能让城市自我疗愈、自我免疫,健康、正常的新陈代谢应该是在细胞层面的。
杨新海分析,“所以实际上提到有机更新,就是要从城市整体层面上进行统筹,把城市看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病症,一方面要诊断治疗,但是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要从生命有机体的角度去看待城市特定的构成,一个城市能可持续地发展,城市功能、城市结构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就像一个健康的人,首先他需要四肢健全,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器官良好地发挥各自作用,需要有头脑和完整的人格。”
杨新海还以苏州的城市更新为例,探讨了城市有机更新的路径。“比如在苏州,有一些老街坊、产业园衰败了,首先需要去分析这个区域缺少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区域注入活力不是就地拆除重建就可以的,因为老街区衰败的根本原因是对人才吸引力的缺失。要提升区域内的工作、生活环境,要从产业结构、高质量配套来营造多元化的城市场景,激发城市的生命力。”
亦如杨新海所言,城市是鲜活的生命有机体,其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的有机更新作为促进城市自我调节的有效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需要从全局角度去配比资源要素,需要基于城市整体发展去研究。通过城市整体结构和各个功能相适应地调节,采取整治、改善、修补、修复、复苏、再开发、再生以及复兴等多种方式,修复衰败陈旧的物质空间环境,增强城市的整体机能,改善和防止城市的衰败,从而不断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需求。
04
全域思考城市更新
高新区作为苏州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苏州步入了城市发展新阶段,如何使这个产业重地持续实现自身价值?杨新海提到,除了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外,还需要关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统筹和整个片区在城市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让一些原本缺乏发展动力的工业用地再次变活,成为为城市“造血”的重要细胞。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格局的变化,一些低效工业用地开始了自发更新过程,向发展商务办公、研发的新型产业用地转型。但是,就地重建、翻建的发展模式只是解决了短时期的发展困境,也浮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单一的功能空间显现出低效的发展规划。一些工业用地进行更新的过程中,没有站在整体角度去看待问题,导致土地集约度不够高,空间资源组织相对分散,效率低下。同时,一些新建的园区功能相对单一,因缺乏对城市的全盘考量而形成低产出的产业孤岛,只能独善其身,无法与周边的板块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产业持续动力不足。区域自我完善过程中,单一的自我翻建让生产型空间为主导的模式没有得到改变,缺少助推经济发展的因素引入,更新过程中板块自发形成的业态相对单一,有的板块原有空间结构不能满足高端产业、高知人才的导入,进而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杨新海提出了高新区未来城市更新的应对策略,要以太湖科学城等创新产业重地为发展核心,通过苏州全域的空间结构重新整合空间功能,构建高效集约、区域共享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高新区与周边区域产业、交通、功能上的全面贯通。
首先是要在城市整体有机发展思维下统筹资源。全域思考,推动城市整体性发展,保证高新区与周边区域在产业、配套及生态资源的共享互动,带动区域性联动发展。高新区的空间结构、功能要以苏州整体空间格局统筹进行更新迭代。
其次是作为产业高地,要把发展目标从产业升级演变为产城融合。在空间系统建设中,要强化产业与生态、生活之间的动态平衡,应从单一产业维度拓展到如何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吸引人才、如何构建生态蓝绿空间等横向维度,有的放矢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承载新增的城市功能,满足新兴人群与企业的空间需求。
最后,不要把城市更新看做地块的“自我翻建”“就地拆建”。要 跳出空间本身,研究空间服务的核心对象及其多元诉求。要全面挖掘人才及企业的需求,指引城市更新策略,通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配套优化,对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有效回应。
作者: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