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青报《寒门博士之死》一文引发舆论关注。
这位年仅29岁的博士在2017年圣诞节的那天独自离开了校园,他没有带手机没有带钱包,也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自己要去哪,就在之后没多久,他被发现溺亡在了西安的灞河水里。警察在之后排除了他杀的可能。
其实早在十天前,此事就在社交媒体上被热议。溺亡博士杨宝德女友曾在微博上发长文,声讨其博士生导师周某是酿成此悲剧的罪魁祸首,并贴出二人聊天记录作证。
与导师聊天记录曝光
据中国青年报,杨宝德是家中唯一一个大学生。他来自湖北农村,父母在外地打杂工,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知道家里负担重,从读大学起,除了学费外,他基本没找家里要过钱。本科时,他还在宿舍开过小卖部,给人修过电脑,暑假做过销售。考上研究生后,同学在食堂碰见他,总是看见他吃3块5一碗的面条。
中考成绩优秀的他,放弃了公立高中,选择了一所免除学杂费的私立中学。在家人看来,这也导致他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上三本。
读本科时,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考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为此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他和女友每天在图书馆约会。
读研后,杨宝德将大部分精力转到科研上,他希望日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硕士两年,他共发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SCI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生前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周老师,我还在实验室,下午过去找你。” 2017年12月26日,他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警方称,没有证据证明是刑事案件。
杨宝德的女友认为男友的自杀与他的博士生导师周某有很大的关系:“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
中国青年报文章指出,除了陪吃饭、挡酒以外,杨宝德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显示,周教授对杨宝德明确提及或暗示的要求还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
展开全文
1月9日,杨宝德女友(微博名:@追寻杨宝德新)在微博发表《还原事情真相,愿你天堂安息》一文,贴出杨宝德与其导师周某的部分聊天记录。
杨宝德女友指出,二人聊天记录显示,杨宝德经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车场接送她去办公室,拎包送水;中午给她买饭,陪她吃饭(有时候即使杨已经买好饭在吃也得去),白天陪她逛超市。周某还在对话中叫杨宝德“臭小子”。
聊天记录截图(图片均来自 @追寻杨宝德新)
杨宝德周五晚去周某家打扫卫生,给她擦车洗车,陪她出去应酬,酒桌上被要求给她挡酒,喝醉后还得陪她打麻将。
周某会在师门大群里发消息,如不回复就私聊质问:“老师把心掏出来给你们,可为什么有些人就不懂呢?”
甚至连上课的衣着也要杨宝德来评价,还称“记得你最喜欢这件外套”。
杨宝德女友还表示,博导过分干预学生私生活。硬性规定杨宝德中午不准睡觉,晚上十二点之前随时待命。文章称:“讽刺的是,前面要求学生中午坐她对面看文献,后面给她女儿打电话一个劲的嘱咐中午要多休息。经常在十点之后找杨聊各种与学术无关的琐事。更有甚者,在晚上一两点还给她的其他学生发‘小可爱、小宝贝’之类的话,吓的学生天天哭。”
聊天记录显示,周某还发微信“评论”杨宝德女友,称二人不合适。
文章称,有师妹看不下去主动帮杨宝德分担工作,结果被周某训斥。从聊天记录也可看出,杨宝德师妹劝其不要理周某,并称周某“不断践踏学生的底线,所作所为发指”。
文章最后表示:“博士本该是国家培养的尖端人才,本该畅游于学术的浩瀚海洋,不断探究世界的真谛。然而,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打杂拎包的苦力。人格侮辱、尊严践踏、学术无果、出国无望,当所有的一切都压在一个诚实、善良、乐于助人且正直的博士身上,他对世界的绝望可想而知。”
网友怒了
网友怒了
女友曾劝杨宝德换个导师
女友曾劝杨宝德换个导师
研二时,杨宝德申请了硕转博。在没有博导资格的硕士导师推荐下,杨宝德博士期间换了导师,成为一位周姓教授的学生。记者查询西安交大学位论文发现,杨宝德是周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但自从换了导师后,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读博一年半,他只发了一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硕士期间的实验成果。
李欣劝男友换个导师,但杨宝德几乎没考虑这种可能性,“学院里面很多老师都是同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学生,申请换导师,也没人敢收。”
李欣认为,男友的女博导周某与此悲剧有关。她称,杨德宝在读博士期间,周某经常安排他做PPT,打扫卫生,买东西……答应帮他联系出国,又未能兑现。“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男友的自杀是因为很多事情长时间累积在一起造成的。
西安交大发声明倍感痛心,以此为戒
西安交大发声明倍感痛心,以此为戒
1月9日下午,记者试图联系杨宝德的博导周某,但是电话一直无法接通。随后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得到一份“关于医学部博士生杨宝德有关情况的说明”。
该说明称,2018年1月2日,西安市公安局浐灞生态区分局广运潭派出所出具的《调查意见告知书》(西公浐广 死亡证书【2018】第001号)显示:2017年12月26日,广运潭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发现在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灞河永宁坝西侧有人溺亡,经过调查,没有证据证明系刑事案件。
事件发生后,学校对杨宝德家属进行了慰问,协助家属妥善处理了杨宝德善后事宜,并得到家属认可。学校和老师对杨宝德同学的离去倍感痛心,深刻认识到要从中汲取教训、反思工作,并以此为戒,全面梳理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育人管理和服务,全面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该说明称,2018年1月2日,西安市公安局浐灞生态区分局广运潭派出所出具的《调查意见告知书》(西公浐广 死亡证书【2018】第001号)显示:2017年12月26日,广运潭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发现在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灞河永宁坝西侧有人溺亡,经过调查,没有证据证明系刑事案件。
事件发生后,学校对杨宝德家属进行了慰问,协助家属妥善处理了杨宝德善后事宜,并得到家属认可。学校和老师对杨宝德同学的离去倍感痛心,深刻认识到要从中汲取教训、反思工作,并以此为戒,全面梳理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育人管理和服务,全面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1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曾就此事回应,关于杨宝德自杀的原因,学校目前还在调查中。
家属称被女博导“拉黑”获得了学校8万元帮扶金
家属称被女博导“拉黑”获得了学校8万元帮扶金
杨宝德的哥哥杨宝佳称,事发后,他们来到西安,本希望杨宝德的女博导周某能够提供相应帮助,但对方的行为让家属很气愤。“我们希望她帮忙尽快找到弟弟,但她说没办法,甚至把我们拉黑了。”无奈之下,他们家属只能去找其他同学了解情况。
2018年1月9日上午,记者联系杨宝佳时,他们一家正在西安返回天津的路上。他告诉记者,校方称该事件属于校外自杀,已排除刑事案件。最后,他们获得了学校8万元帮扶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学校确实给了家属8万元帮扶金。
博士生怎成导师"家仆"?
让我们冷静地谈谈师生权界
博士生怎成导师"家仆"?
让我们冷静地谈谈师生权界
新京报近日发表评论称,在眼下的中国高校,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让学生替自己做家务活,这只是形式之一,一些导师甚至享受研究生称自己为“老板”,入学伊始就陷入导师所谓的“课题”之中。而这些所谓的“课题”,许多是凭各种关系运作而来,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课题结项,导师可支配大量经费,学生却身陷其中,耗费大量时间不说,还得不到系统的学术训练。
导师视学生为“家仆”,究其实质,也是利用师生不平等权利关系进行无理索取与强制交易。而这种变异的师生关系的背后,暴露的是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师德的匮乏,以及学校监管机制乏力的无奈现实。
据红网评论,这种师生关系,更像是雇用以及被雇佣的关系,导师为了个人的利益以及目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而学生为了获得学位而服从导师的要求。于是就会有各种无意义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无非就是为导师的个人利益所服务,学生在参与其中的同时,可能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又无法回避。接着就进入到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在现实中,很多学校被人情关系笼罩,换导师成为得罪人的事。学生怕得罪人而不敢提,其他导师怕得罪人而不敢收。这些都禁锢了学生向非正常师生关系说不的空间,压抑、愤懑的情绪只能在封闭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发酵,直到诱发骇人的变故。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教训:
一、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已十分迫切,不能通过指责个体“心理脆弱”来替代制度建设;
二、师生关系应该回归学术本位,人身依附、公私不分的状况不可持续。
一、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已十分迫切,不能通过指责个体“心理脆弱”来替代制度建设;
二、师生关系应该回归学术本位,人身依附、公私不分的状况不可持续。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中国经营报、封面新闻、凤凰网、澎湃新闻、新京报、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