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服务

(24小时免费黑客)

小孩暗恋聊天记录(孩子聊天记录)

制图 伍丁群

曾经,80后儿时主要的社交方式是电话、郊游、写信;如今,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10后儿童,早早就接触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一大堆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孩子玩起了QQ、微信、微博、贴吧,一些低龄儿童甚至会熟练地用网络社交工具收发信息、晒照片。对于少年儿童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有的家长充满担忧,也有人则认为这是时代无可避免的产物,应该及早接受儿童的“微社交”。

六年级孩子已有微信

“妈妈,你知道吗?班里除了我,别人都用智能手机了,小伙伴每天聊的都是从手机上看来的好玩的事儿……”看着儿子再次央求自己买智能手机,唐女士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儿子只能一放学就“霸占”妈妈的智能手机聊QQ、刷空间、玩游戏。

近日,东时记者随机调查采访30位家长发现,其中一位12岁的孩子已经拥有自己的微信号,目前正在读小学六年级。这位孩子的家长虽然允许他建立属于自己的微信号,但并没有给孩子配备手机,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允许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登录微信。

东时记者发现,因为怕影响视力和学习,幼儿园和小学生低龄段家长多数没给孩子配智能手机,所以一般没有拥有自己微信号。但这不影响小机灵鬼借用爸妈的微信号在爸妈的朋友圈遛。有些孩子会舍近求远,放弃电话,用爸妈的微信联系自己同学——— 爸妈加了同学爸妈的微信。

低龄段喜欢发语音表情

在交流模式上,低龄段儿童比较喜欢用语音,而高龄段儿童则热衷发“颜图片”或“表情包”。“我的女儿比较喜欢发语音给同学,她连周末也要和幼儿园的小伙伴聊天,通过微信语音,有时候会发许多表情给对方,因为孩子还小,不知道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她可能觉得好看有趣,就随意点一点,就发送了。”沈女士的孩子正读幼儿园大班,和家长沈女士相似,不少受访家长也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聊天,都喜欢发语音,因为孩子不太懂得打字,说话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

受访的初中生家长表示,有的因工作忙碌,平日里和孩子多数是电话联系,并未特别关注孩子的聊天内容,但是知道孩子周末会通过微信约邻居或同学看电影、打篮球、外出聚餐等,孩子的网络聊天语言大多是发表情。“我看她和同学经常发一些很萌的表情,比如说一句谢谢,她会用一只眨眼的猫、拍拍猫爪、嘟着嘴的表情替代,来跟你说谢谢。”

展开全文

部分孩子会屏蔽家长

“我以为女儿不爱发微信朋友圈,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家长聊天,她说在孩子朋友圈看到我女儿去哪里哪里玩,我才知道孩子设置了分组可见,而我不在她‘好友’里。”女儿在市第九中学就读的孙女士谈到这里无比哀怨,女儿的微信号还是她帮忙申请的,本人是女儿微信上的第一个好友。在她的印象里,女儿上六年级时微信好友都是亲戚朋友和同班同窗,但很少发朋友圈,后来才发现女儿在微信上特别活跃,非常迷恋一些“小鲜肉”明星。女儿对孙女士表示,之所以设置分组,是由于有“网络代沟”。女儿觉得跟好友在网上聊天,不妨放肆一点儿。父母观念比较传统,对很多新颖事物不理解,她不想母亲大惊小怪,过分紧张,才会让母亲“眼不见为净”。

家长张女士说,虽然与孩子互加为好友,但孩子平日里玩微信时,总是喜欢遮遮掩掩,有时候家长想看看他是不是和女孩子在聊天,孩子会刻意用手遮挡手机屏幕或走远,不让父母看到聊天记录。有时候孩子会和同学语音聊天,但总是喜欢把房门锁上,身为家长不太了解孩子们的聊天内容,但会提醒孩子以学业为重,不能早恋。

该不该玩 家长挺纠结

电子产品是工具孩子社交不能少

与朱女士相比,欣颖的爸爸冯先生要开明多了。“当然玩的时间要限制,不能耽误作业,还要保护眼睛。借助微信,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也算是增进友谊吧。”冯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接触电子产品,家长也不可能完全不让孩子玩,“这也是孩子社交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和小伙伴之间有共同话题,否则孩子会被边缘化,这样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在冯先生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好奇心,如果家长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转化成叛逆,与家长对抗,这样会适得其反。

在这些爸妈看来,社会的进步不断让一些新技术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必然也会渗透到孩子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新技术了解和接触社会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只要控制好时间,也是让孩子了解世界、接受新鲜事物的好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要父母扮演好“督查官”的角色,日后再有新的技术出现也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有益补充。

电子产品“伤身”娃娃最好别玩

林国智的妈妈给儿子买了手机不久,就发现儿子安静不少,以前做完作业吵着要去这去那的,现在做完作业后就安静地待在房间里。直到一天,妈妈在儿子和同学用微信交流游戏心得时发现了秘密所在。从那天开始,她开始限制儿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却遭到儿子抗议,最终,为了儿子心理健康着想,林妈妈规定儿子每天放学后只能玩半小时微信,并且要在她的监督下。

小孩暗恋聊天记录(孩子聊天记录)

“我不赞成孩子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尤其是低年龄孩子。”家长朱女士坚决地说,低年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频频“伤身”的新闻近几年并不少见。比如,外地一名2岁半的孩子过度使用iPad,结果竟发展成近500度的假性近视。此外,她也不赞同将家长的手机微信给孩子使用,“孩子分辨力不够,一些朋友圈里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孩子看。我觉得以前的社交模式挺好的,直接打电话沟通,或见面聊天,比宅在家里沉迷于互联网世界不是更好吗?”

家长做法

给小孩配老人机防沉迷

为了让小孩少碰手机,父母们想尽办法,各种招数都使了。东时记者了解到,幼儿和小学生还好“控制”,中学生由于有了自主意识,家长们要夺他们的手机相对较难。

黄先生儿子读小学五年级,他和儿子约定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手机,如果当天超时,第二天就不能玩。现在只要黄先生一说到时间,儿子多不舍都要乖乖地放下手机。市民张女士则说,她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比较听话,平时吵着说要玩手机时,黄女士就会拿她最爱的手绘本或电子琴出来,女儿的注意力马上就转移了。

相对来说,中学生更让家长头疼。张先生告诉东时记者,孩子寄宿在校,手机是必要的联系工具,一开始给孩子配的手机能上网能玩游戏,小孩总是抱着玩个不停,无论他怎么劝说都不听。为了防止沉迷游戏,他最后给孩子换了台只有打电话功能的老人机。

使用哪些网络社交工具?

提醒

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订契约

“在信息化时代,孩子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等也是正常的,也很难做到让他们与这些隔绝。”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余晓洁认为,对于孩子的“微社交”,家长要以引导为主;而要想孩子自觉执行玩手机的“契约”,家长则首先需要以身作则。

余晓洁介绍,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家长首先要懂得根据孩子的认知去评估和引导。其中,3~6岁的孩子开始发展出同辈同伴的概念,对身边的看法会受同龄人的影响,模仿能力较强;6~12岁的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道理会懂得内化吸收,这也是家长比较容易教育引导的阶段;到了初中后比较

独立,更愿意有个人空间。

而与孩子订立“契约”,主要针对6岁以上儿童。余晓洁介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对于玩手机的时间长短、何时可以玩等难以把握,这时家长可以与孩子订立“契约”,约定规则。不过余晓洁提醒,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要想孩子遵守契约,家长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不然你这边叫孩子不要玩,那边却自己玩个不停,这很难让孩子遵守规则”。

余晓洁还建议,家长可以通过注意力转移法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这方法适用于儿童各个阶段。“就跟切蛋糕一样,一边大了,另一边就少了。”余晓洁介绍,孩子的时间是一定的,如果大人多陪伴孩子,参加户外锻炼,参加亲子活动等,也就从侧面减少了孩子与手机、游戏等的接触时间。

朱丽婷

近日,东时记者随机调查采访了30位家长孩子的年龄在3岁至15岁不等

6名家长的孩子就读初中

6名家长的孩子就读幼儿园

18名家长的孩子正读小学

是否给孩子配备手机?

21位家长 不会让孩子单独使用手机

6名中学生家长 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方便日常联系

使用哪些网络社交工具?

19位孩子 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QQ号

9位孩子 既有微信号也拥有个人的微博账号

孩子的交流对象是谁?

6位初中生 一般都是与同学联络

13位小学生 一般是与同班同学聊天

孩子们喜欢关注什么?

娱乐类信息 游戏 亲友同学的日常生活 课程和学习

5人 和同学聊游戏、足球、篮球等

11人 聊周末去哪里打球,或聊一些作业问题或是老师同学生日会

3人 孩子手机设置屏保密码,无法得知聊天内容

小孩暗恋聊天记录(孩子聊天记录)

孩子是否会拉黑父母?

11人 与孩子互加为QQ或者微信好友

7人 不会不让父母看朋友圈信息

少数人 平日里很少见孩子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东江时报》记者曾酉璇 刘乙端

统筹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