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天有媒体报道,工信部将叫停非运营商资质的所有个人免费通话服务,包括钉钉、来电、企业微信、云之家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受到了影响。初看此传言的时候,笔者着实心里一惊,难道以后通过无线WiFi进行微信视频聊天都不行了吗?这样虽然不用交话费,但是要给流量费啊,即便是流量包月,我也是交了钱的,哪有不让用的道理?!
仔细看了看工信部《电信条例》和《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才发现,原来使用微信、QQ等进行语音或视频聊天属于基于互联网的端到端双向实时话音业务,而开展此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只需要持有相关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即可,腾讯等都已获得,并不会受到影响。
而一些平台之所以受到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涉足了由互联网和通信网共同组成的IP电话业务,开展这项业务可是要持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笔者心里略安的同时,也在想这样的一个问题:民间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已经在反推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尽管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界限,但界限屡屡被突破,不能只看打破界限者的责任,而是要反思界限是否合理。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也应该即使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窠阂里跳出来,探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为用户更好服务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业务的转型,让企业能够持续创造价值。
而在去年几大运营商的财报中,流量可是一门大生意:2015年,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规模首次超过语音业务,占通信服务收入比达到52.0%;中国联通全年非语音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69.1%;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流量收入增长也非常迅猛。
在传统的短信业务基本死掉、语音通话业务大大萎缩的今天,如何做好流量这份生意对于运营商来说至关重要。但从市场的表现来看,网络电话的发展基本上处在半裸奔的状态,而运营商除了兜售不同的流量套餐,并没有在流量生意上取得太大的进展。
市场的准入机制是必须的,但如果这种准入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反思了。曾经,3G业务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推广开来,直至4G业务出现,我国才开始大范围的应用,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感受到3G时代的存在就直接从2G时代跨入了4G时代。这其中的缘由颇为曲折,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不够合理的行业壁垒有关。
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和传统事物有所冲突的,只是,笔者不希望“英法联军进圆明园时,发现有个库里装满了先进火器火枪,都快霉烂了,都是乾隆前后外国进贡的,比联军武器好多了……”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微信公众号:changyandao1;作者:丁常彦)